藥物圖標
藥物圖標現時共有30個,分為六大類別:服藥時間,服藥份量,服藥途徑,服藥方法,藥物儲存,其他注意事項。
我們會不斷完善現有圖標,及設計新圖標,建立更清晰全面的系統。























服藥時間
【早上】【中午】【晚上】【睡前】
除經醫生特別註明,一般服藥相隔時間如下:
1. 每日一次:應相隔 24 小時。每次應於相同時間服用。
2. 每日二次:應相隔 10 – 12 小時服用一次。
3. 每日三次:應相隔 6 – 8 小時服用一次。
4. 每日四次:應相隔 4 – 6 小時服用一次。
一般而言,相隔時間愈短代表藥物效用愈短,部分常見的藥物每次用藥相隔4-6小時左右,所以一天服用四次通常是指早、午、晚三餐及睡前四個時段,而一天服用三次是指早、午、晚三個用餐時段。
一天服用兩次代表該藥物的效期較長,可以相隔8小時左右,多半會於早餐及晚餐服用。
一天一次則是每天挑選特定時間服用,大部份藥物都可以固定早上或晚上服用,安眠藥等會增加睡意的藥物及其他有標明服用時間的藥物除外,例如部分降血脂藥物需要配合肝臟代謝脂肪的時間,會建議睡前服用。
服藥份量
【半粒】
個別藥物可能需要切割成四份一粒或半粒服用。若需要切割藥片,一般建議使用切丸器,不建議用其他方法如使用刀具切割,因為可能會導致藥物切割不勻,進而影響療效。
每次服藥前最好切割當時所需要的劑量,不建議一次過切割大量藥片,因經切割的藥片會較易變質,難以儲藏。
- 藥丸必須放好在切丸器的三角形基座上並貼着兩邊,以防切丸時不均勻對稱。
- 將附有切刀的上蓋慢慢拉低直至刀鋒接觸藥丸,然後才一下按下將藥丸切斷。
- 定期清潔切丸器內的粉沫,以防止刀片生銹或污染其他要切割的藥丸。
服藥途徑
【眼用】
眼藥水是透過滴入眼晴發揮作用。主要用於紓緩眼部不適或治療乾澀、青光眼、感染等。
眼藥水在開瓶使用後皆有特定的有效期限,請留意藥物標籤的指示和切勿使用過期的眼藥水。
眼藥膏是外用藥物,用於眼晴上發揮作用。主要用於紓緩眼部不適或治療乾澀、感染等。
1. 徹底清潔雙手。
2. 如有配戴隱形眼鏡,用藥前請先除下。
3. 輕輕搖勻眼藥水。扭開眼藥水的瓶蓋時,小心避免觸碰到藥瓶的滴咀。
4. 頭部仰後或躺臥床上。眼晴望向上方,用手指輕輕把下眼皮向下拉,形成袋狀。
5. 輕按藥瓶使眼藥水滴入眼袋內。避免滴咀接觸眼晴、睫毛或其他東西,以免弄傷眼晴,及保持滴咀清潔。
6. 滴藥後閉上眼晴。同時,以手指輕壓在眼角近鼻樑處1至2分鐘。用紙巾拭去多餘的眼藥水。
7. 如需要使用多於一滴,可重複步驟4-6。
8. 用後應立即把眼藥水蓋好,不用清洗滴咀。
9. 如果同一眼晴需要使用多於一種眼藥水或眼藥膏,兩者需要相隔最少5至10分鐘才能使用。
1. 徹底清潔雙手。
2. 如有配戴隱形眼鏡,用藥前請先除下。
3. 扭開眼藥膏蓋時,小心避免觸碰到眼藥膏的瓶咀。
4. 頭部仰後或躺臥床上。眼晴望向上方,用手指輕輕把下眼皮向下拉,形成袋狀。
5. 擠出約4至5毫米(約一粒米大小)眼藥膏在眼皮內。塗藥時避免瓶咀接觸眼晴、睫毛或其他東西,以免弄傷眼晴,及保持瓶咀清潔。
6. 塗上眼藥膏後閉上眼晴,同時轉動眼球,使藥膏均勻分佈在眼內。用紙巾拭去多餘的眼藥膏。
7. 如需要使用多於一滴,可重複步驟4-6。
8. 用後應立即把眼藥膏蓋好,不用清潔瓶咀。
9. 如果同一眼晴需要使用多於一種眼藥水或眼藥膏,兩者需要相隔最少5至10分鐘才能使用。
【鼻用】
滴鼻藥水可以滴入鼻孔內,在鼻腔發揮作用,常用於紓緩傷風感冒,慢性鼻炎和鼻敏感引起的鼻塞等症狀。
另一種常見鼻用藥物是噴鼻劑,常用於治療及控制慢性鼻炎和鼻敏感;噴鼻劑也可用於紓緩傷風感冒時的鼻塞症狀。部份噴鼻劑可用於治療其他疾病; 如有疑問,請向醫生或藥劑師查詢。
1. 在使用滴鼻藥水之前擤清鼻腔。
2. 用肥皂及清水清潔雙手。
3. 打開瓶蓋。
4. 坐在椅上,將頭抑後靠著椅背;或躺在床上,放枕頭在肩背下,令頭部仰後。
5. 小心將滴咀對準鼻孔,按醫生指示的劑量,將藥水滴入鼻子。避免接觸滴咀,以保持滴咀清潔。
6. 讓頭部保持後仰約2分鐘,使藥水流入鼻內。
7. 如果醫生或藥劑師建議在兩邊鼻孔使用滴鼻藥水,請在另一鼻孔重複步驟5至6。
8. 不必清洗滴咀。使用後蓋回瓶蓋。
9. 完成滴鼻後清潔雙手。
不同產品的用法可能有少許差異,請依照個別產品指示使用。
1. 在使用噴鼻劑之前擤清鼻腔。
2. 用肥皂及清水清潔雙手。
3. 先把噴鼻劑搖勻,然後打開瓶蓋。
4. 頭稍向前傾並保持藥瓶垂直。
5. 用手指輕輕按着一邊鼻孔。
6. 將噴咀放進另一邊鼻孔,將噴咀指向鼻孔外側,遠離鼻中隔。
7. 用手指按壓噴鼻劑一次,同時用鼻慢慢吸氣。
8. 拿出噴咀,然後用口呼氣。
9. 如有需要在同一鼻孔中噴入第二劑,請搖勻噴鼻劑,並重複步驟4至8。
10. 如有需要在另一邊鼻孔使用噴鼻劑,請搖勻噴鼻劑,並重複步驟4至9。
11. 使用後,用清潔的紙巾抹乾噴咀,蓋回瓶蓋。
【舌下含服】
部分藥物需要舌下含服,以通過舌下的血管快速吸收藥物,快速達到藥效並且減少藥物對肝臟的影響。其中一種最常見的舌下含服藥是硝酸甘油脷底藥片 (俗稱脷底丸),它能迅速被吸收,使血管擴張,增加心臟肌肉的血液供應,故對舒緩或消除心絞痛的症狀,非常有效。
服用舌下含服的硝酸甘油時,有以下幾點需 要注意:
1. 當症狀開始出現時便要服藥,不要延至劇痛出現。
2. 把藥片含在舌下,直到完全溶解為止。
3. 為避免引起暫時性頭暈、頭痛,最好坐著服藥。
4. 不可將藥片吞服,但倘若不慎吞下,亦毋須擔心,可再取另一片藥含服。
5. 如果心絞痛在含服藥片後五分鐘內仍未消失,可再加服一粒藥片。
6. 再過五分鐘後,如心絞痛仍然持續,則要再含服第三粒藥片。但如果仍然無效,就應該在家人陪同之下,盡快往急症室就醫。
【吸入】
吸入性藥物主要用於控制及治療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藥物直接吸進肺部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並減少副作用的出現。 現時使用的吸入器有多種,包括乾粉劑、壓縮及霧式等,尤以壓縮吸入器最為普遍。
壓縮吸入器的使用方法:
注意:要有效地控制哮喘病,必須適當地使用吸入式哮喘藥。若使用不當,便會使藥效降低,增加復發的可能性
首次使用壓縮吸入器時一般應先按以下指示”預充”藥瓶 (A) 按步驟 (1)-(3) 打開吸咀蓋並搖勻吸劑 (B) 按下藥筒對空噴二次 *個別產品使用指示或有不同,請參考盒內說明單張。
1. 打開吸咀蓋
2. 吸入器較長的管道向上
3. 搖勻吸劑
4. 用口緩緩地向外柔柔呼氣,切勿對準吸入器呼氣
5. 將吸咀置於牙齒之間,合上咀將吸咀完全罩著
6. 按下藥筒同時開始用口慢慢深吸氣到盡為止
7. 屏住呼吸約十秒
8. 鬆開吸咀,然後用口向外慢慢呼氣 若需要使用多於一個劑量
9. 隔半分鐘,然後重複步驟 3至8
10. 用後蓋回吸咀蓋 吸服類固醇後應用清水漱口然後吐出,以降低出現口腔念珠菌病的可能性。
【搽患處 (外用忌服)】
使用外用藥物的注意事項:
1. 按醫生或藥劑師指示,只把外用藥物塗在指定的部位,除卻需要時使用的藥物外,塗抹次數及療程不要自行決定。如使用的是含有類固醇的外用產品,切勿過量使用。
2. 如沒有醫護人員的指示,在使用後不要把塗藥部位包紥、熱敷或加上任何敷料,這樣會增加藥物吸收進入體內的可能性,造成身體其他部位或器官出現增加副作用出現的可能性。
3. 除使用抗菌藥、消毒劑或醫護人員指示外,不要把外用藥物(如止痛藥膏/貼或含類固醇藥膏)用於傷口或受損部位,因為皮膚受損更容易讓藥物進入體內。
4. 不應在體溫偏高或血液循環較快的時候(如劇烈運動或沖熱水涼後)立即使用外用藥物(特別病例除外),應最少相隔半小時才可塗上藥膏,因為體溫偏高及血液循環加速是可增加以導致更多藥物被吸收進入體內。
5. 若所用的外用藥物與口服藥物含有相同的成分相同,尤其是含有止痛成份的藥物,則必須避免使用過量劑量外用藥物的劑量必須計算在內,以免不小心否則會超出藥物本身的安全劑量水平,出現過量或中毒反應。
6. 若使用療效相同的兩種或以上外用藥物時,必須仔細查閱藥物成分,避免同時使用不同品牌但成分一樣的外用藥物,造成過量或出現副作用。
7. 在藥房購買藥物或就診時,應主動告知醫護人員及藥劑師自身的慢性疾病及所用藥物,好讓他們作出評估。
【放陰道】
陰道栓劑是一種用於陰道內的藥物劑型,常用於治理陰道感染,藥盒內通常附有投藥器以便將藥物置於陰道。
使用方法:
1. 清潔雙手。
2. 將投藥器之活塞盡量拉出,把陰道片放入投藥器內 (如没有投藥器,可用手指將栓劑放入陰道)。
3. 仰臥床上,曲起雙膝,使投藥器較易插入。
4. 小心地把投藥器輕輕塞入陰道深處,壓下活塞,把藥片推入陰道內。
5. 使用後,將活塞從投藥器拉出,一齊用溫水及肥皂清洗,然後沖淨、弄乾並保持乾淨。
6. 此治療法最好在睡前進行。
7. 痕癢、灼熱及流液等症狀可能會迅速消失,但仍須繼續使用藥片,直至整個療程完畢,此點極為重要。
8. 即使月經開始,仍須繼續用藥,不可中斷。
【放肛】
肛門栓劑,俗稱肛塞是一種經由肛門塞進直腸中的藥物劑型。常用於治理便秘或痔瘡。此外,亦有栓劑適用於不能口服用藥的病人。
1. 清潔雙手。
2. 如塞藥太軟,可先浸在凍水或放置雪櫃﹝切勿放入冰格﹞一會兒以增加藥物硬度,使其較易使用。
3. 如有需要可戴上手指套或用完即棄的膠手套。
4. 除去包裝紙。如有需要可用水溶性潤滑劑搽在塞藥頭部,或用水濕潤肛門以代替潤滑劑。
5. 側臥,下腳伸直,上腳向前屈曲。兒童可伏在成人大腿上。
6. 放鬆肛門,插入塞藥,並用手指推進,塞入肛門。嬰兒約二厘米深,成人約三厘米深。
7. 將雙腿合攏,維持側臥姿勢約十五分鐘,以防塞藥倒擠出來。亦可採用交疊雙腿而坐以代替前述之姿勢。
8. 扔掉手指套或手套及洗淨雙手。
服藥方法
【完成整個療程】
該指示常見於抗生素的藥物,抗生素是用於治療和預防細菌感染的藥物,作用是殺死細菌或使細菌停止繁殖。抗生素對於治療病毒感染,如流感或感冒,則没有效用。 抗生素有許多不同類型,用以針對不同類型的細菌。選擇抗生素基於不同的因素,例如引致感染的細菌類型、病人的藥物敏感史和受感染的部位。因此,使用任何抗生素前,一定要徵詢醫生的意見。
以下是服用抗生素的一般須知:
– 病人必須完成整個抗生素療程,以降低細菌出現抗藥性的機會。
– 盡可能每天在相同的時間服藥。
– 如漏服一劑量藥物,除非已接近下一次服藥的時間,否則應該盡快補服藥物。如果發現漏服藥物的時間接近下一次服藥的時間,不要補服藥物,只需按指示服用下一劑量的藥物。不要服用雙倍劑量的藥物。
– 即使你覺得病況好轉,也不要停止服藥,因你必須完成整個抗生素療程。
– 不要飲酒,因為這會影響藥物的效力或增加抗生素副作用出現的風險。
【勿與酒精同服】
酒精有機會和某些藥物發生協同作用,增強藥物的反應。當酒精和藥物需相同的酵素分解時,有可能令到體內的藥物無法分解,延長了藥效時間及增加了副作用產生的可能性,又或是抑制了酒精的代謝,令酒精成分長期存於體內無法排出。所以切勿與含酒精飲料同服,我們整理了一些常見情況如下:
1. 藥物屬於中樞神經抑制劑,如與酒一同服用可能會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一種非常嚴重的肺病)
2. 藥物會增加睏意,與酒一同服用可能會增加暈倒/跌倒的風險
3. 藥物會降低血糖,飲用大量酒精能導致血糖下降,從而增加低血糖風險,可能會導致跌倒、暈倒等
4. 藥物會影響肝臟功能,酒精需要經過肝分解,一同服用可能會導致嚴重肝病
【整粒吞服】
部份膠囊或藥丸都是經過特別設計,含有大劑量的藥物並能夠於不同時段慢慢地釋放出來,從而有效地降低服藥次數。如把標明為“持續釋放”或“緩釋”的藥物切開或咬碎,會令內含的藥性迅速地釋放出來,導致急性藥物中毒或增加副作用出現的可能性。
部分在高酸度環境無法保持藥效的藥物擁有腸衣外層,使其能抵抗胃酸分解,待藥丸到達小腸時才開始釋放藥物。這類藥物必需整粒吞服,否則藥物會提前在胃部釋出,無法發揮原定的藥效。為了不影響其溶解速度,此類藥物不可和會影響胃部酸鹼度的藥物同服。
有些膠囊類藥物的外層膠囊可控制釋放時間,如因藥丸太大,想將膠囊藥粉倒出給小朋友服用,應先諮詢醫生或藥劑師意見。

【咬碎吞服】
部分藥物需要咬碎後吞服,因為可增大藥物的接觸面積,從而加快藥物溶解及釋放的速度,使其能較快被吸收。
常見於中和胃酸或化胃氣的藥物,咬碎後服用能即時產生作用。藥物儲存
其他注意事項
查看先前版本藥物圖標
Version 3: https://drugicon.cc/drug-icon-v3/
Version 2.1: https://drugicon.cc/drug-icon-v2-1/
Version 2: https://drugicon.cc/drug-icon-v2/
Version 1: https://drugicon.cc/drug-icon-v1/